李根用全站儀檢測五丁橋
工作人員填寫詳細的數據報告
“橋梁醫(yī)生”乘坐小艇用紅外線測距儀檢測橋梁
“橋梁醫(yī)生”正在為跨線橋梁“巡診把脈”
對暗渠橋梁的檢測,需要檢測員佩戴防毒面具
檢測員深入暗渠,為橋梁體檢
凌晨,燈火通明的高樓慢慢失去了亮色,城市安靜了下來,馬路上只剩下路燈還在閃閃發(fā)光?;疖嚃|站岷江路跨線橋下,成都市市政開發(fā)總公司的李根和他的小伙伴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。在一輛橋梁檢測車伸縮臂里,李根用紅外線測距儀仔細地打量著橋梁底部,他們是這座城市橋梁的 “保健醫(yī)生”。汛期即將來臨,降雨量也會增大,公路跨線橋、河道上的橋梁等都需要檢測人員定期檢測,為橋梁 “巡診把脈”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并邀請專家解決問題。
李根和他的小伙伴們承擔著成都市道橋處管轄范圍內的100座橋梁的常規(guī)定期檢測工作,其中高架橋、跨線(立交)橋51座,跨河橋27座,人行天橋22座,總檢測面積達到231.8萬平方米。
“我們主要依靠肉眼觀察,看橋梁是否有裂縫或蜂窩麻面等,這些都需要一一標記出來。如果有裂縫,需要用專門的裂縫觀測儀,來測量裂縫的寬度和深度。”李根和兩名同事各有分工,有的負責觀察,有的負責拍照和標記。
檢測是項苦差事,往往要在惡劣的環(huán)境下工作,酷暑嚴寒成為工作標配。最難的是暗渠橋梁的檢測,需要檢測員佩戴防毒面具,穿著水褲深入橋梁底部,如今很多檢測項目都已經“機器換人”,以前的檢測更是一項體力活。
“道路橋梁是否安全,是否需要維修,主要依據我們檢測的這些數據,可以說我們的工作和千千萬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掛鉤,這些數據絕對不能出差錯。”李根介紹說,檢測員的工作,就是每天和各種數據打交道。他們開具的檢測報告是終身負責制的,是交通質量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。